“瞧瞧这黑土地,攥一把都能出油,眼下这节骨眼,土壤湿度就是庄稼的‘口粮’,大豆盛花期更是重中之重。花朵要像小喇叭似的饱满舒展,植株挺拔健壮不蔫头,这些都是丰收的‘信号灯’,每一组数据,都是和土地的对话,容不得一丝敷衍。”延军农场农业科技园区副主任吕德旭介绍说。
吕德旭笔记本里的字迹,早已与黑土地的肌理融为一体。那些凝结着晨露与月光的记录,不仅是作物生长的档案,更是现代农业转型的微观注脚。
作为124.5亩科技示范田的“首席指挥官”,吕德旭和他的团队扛起了现代农业科技突围的大旗。延军农场农业科技园区以 “科技赋能、单产提升” 为号角,精心规划出三大功能板块:主栽品种示范区是成熟技术的“阅兵场”,品种创新试验田是潜力品种的 “孵化器”,农技前沿探索区则是农业黑科技的“实验室”。5 名农业科技尖兵扎根这片热土,用夜以继日的坚守,为现代农业发展筑牢根基。
望着这宛如绿色方阵般整齐划一的试验田,园区主任于亮高兴地说,这园区里每天在都上演着一场场精彩的“农业科技擂台赛”:21项试验示范项目同步推进,20个潜力品种在试验田里各显神通,6个良种在示范区争奇斗艳。团队更是以严苛的标准把控每个环节,标准化操作流程如同精密仪器的齿轮,确保数据精准无误;对照试验田则像一面明镜,清晰映照出不同技术、肥料的 “实力差距”,为示范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铁证。
“在科技赋能方面,我们也是积极的走在前列。通过与东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共建‘院企合作基地’和‘研究生教学实习基地’,联合垦丰种业、北大荒信息公司等科研院企,搭建起了智慧物联网平台,实现了农田实景影像、气象信息、病虫害动态监测等数据实时更新,为我们农业生产装上了‘最强大脑’。”延军农场农业科技园区主任于亮说。
那些智能监测设备闪烁的指示灯,如同黑土地上跳动的科技音符。它们实时采集着土壤墒情、光照强度、空气温湿度等数据,与技术团队成员手中的笔记本形成奇妙呼应——传统的经验记录与现代的智能监测,在此刻共同编织出精准农业的细密网络,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最科学的呵护。 (周伟 张万林 牟长瑞)天富注册链接